当前位置:挽袖吟>历史军事>舍弟诸葛亮> 第200章 陈登:吕布因我怕死而得下邳,也因我怕死而失下邳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200章 陈登:吕布因我怕死而得下邳,也因我怕死而失下邳(1 / 3)

诸葛亮和陈登约的最终起事时间,足足留出了五天的余量,看似夜长梦多,实则是完全有必要的。

陈矫要从淮阴回到下邳,就得日夜兼程快马走一天多,他毕竟不是专业的六百里加急骑士,体力和马术做不到更快了。

而且陈登还要进一步通知郯县那边的部队一起举动,不要有时间差,最后关头他肯定还得再找借口,让心腹调拨一小队骑兵到郯城,既是通知,也是加强郯城那边的心腹兵力。这也需要一两天的时间。

陈登的父亲陈珪,如今也被安置在郯城养老,那是半年之前、吕布还没被围时就作出的部署。

借口是下邳的地势气候环境都更加低湿,老年人容易骨头风湿痛,所以去郯城养老。

当时吕布和陈宫也不疑有他,毕竟郯城处于吕布领土更腹地的位置,不与其他任何诸侯接壤。

陈宫甚至认为这可能是陈登对吕布进一步表忠心、让吕布放心他的举措,显得咱都把亲爹放到使君控制区的腹地了,忠义自不必多言。

所以林林总总布局算下来,诸葛亮约五天之后,完全是刚刚好,不疾不徐,既能通知到位、准备充分,也不会太提前导致走漏风声。

五天的时间果然平平安安倏忽而过,没有让人看出任何异样。而诸葛亮本人在这五天里,劝农种田、视察收麦插秧也更加卖力了。

他在淮阴住了一天后,又去隔壁的淮浦视察了两天,也是搞劝农,视察插秧的活儿。

淮浦县是陈登陈珪的老家,也是广陵陈氏的巢穴,今年也在稻麦轮作的改革范围内。

诸葛亮一切的行踪,看起来都是那么自然,那么勤奋,在外人眼中完全是个一心扑在农业生产和人民生计上的好官。这样爱民如子的人能有什么花招?

在淮浦又视察了两天后,诸葛亮才踏上了回程。而回程时他又“临时起意”,吩咐属吏们说:

“直接沿淮河走回头路去淮阴,多少有些浪费时间,淮阴那边该劝农的都劝过了,不足之处也都指点出来了。我们回程还是骑马走陆路,去凌县吧。

这样来的时候走淮南,回程走淮北,也能多视察几个县。民生无小事,看到百姓不习插秧、轮作不当之处,我们能指出多少是多少,这样百姓们秋收后才能更安居乐业。这种时候,我们作为劝农官,可不能怕辛苦。”

众多属吏不由暗暗叫苦,但明面上还得捧着诸葛亮,纷纷称赞诸葛亮简直是勤政爱民的典范。

只有一两个真正正直的幕僚,正色直言劝说道:

“长史!话虽如此,但你是做大事的人,身体要紧呐。昔丙吉忧牛喘,而不问横道死人;陈平不知钱谷之数,曰:自有主者。今长史亲自下田、巡视各县、汗流终日,岂不劳乎?”

但诸葛亮正色应对道:“然近日吾所忧之事,正如丙吉所见之牛喘——百姓事力不劳,因而减产,方能比作横道死人。

百姓已经尽力,但因为方法不对,官府没有教给他们稻麦轮作的技巧,那就是牛喘一样的大事,是官府的劝农工作没做到位。推而广之,是会有大问题的。

我年方十九,辛苦些有什么?只当是锻身健体了。而且这种事情,也就今年最忙,明年就好了,两郡百姓们都学会了。大家再咬一咬牙!”

这番话,不仅诸葛亮身边的人都听到了,后来还被口口相传,连曹军的细作都听到了,然后就往回传。

搞得夏侯惇等人都有些小感动,觉得不太理解。

……

不过,夏侯惇最不理解的时候,也就是他们最容易吃闷亏的时候。

五月十一日清晨,诸葛亮刚刚来到凌县,白天还劝农了一番,只是下午收工比较早,说是从淮浦过来旅途劳顿,又坚持连轴转,终于过劳病倒了。

大家都觉得这很正常,像诸葛长史这么辛劳的人,过劳患病是迟早的。

结果就在这天半夜,被赵云送到凌县帮着百姓抢收小麦、插秧水稻的两千精锐骑兵,就一改前两天的农夫样。

他们白天先睡了一觉,养足精神,酉时傍晚5点起来后又吃了一顿好酒好肉,米饭和鲈鱼鳜鱼管饱,然后披挂上马,而且是配了一人双马,两千人一共占了四千匹马,准备摸黑行军奔袭。

刘备军经过三年的发展,如今骑兵总兵力规模,也还依然在六七千人之间。作为南方诸侯,骑兵总数是不多的。

其中两千人是原本带出来的老部下,以及徐州军旧部,后来打袁术陆陆续续靠缴获武装了三千多人,其他渠道又补充一千多人。

今年下半年,太史慈腾出手来后,刘备跟袁谭说好了,去东莱海岛打通前往辽东半岛的海上商路,问辽东公孙度买入战马,后续骑兵的规模才能有更多扩张。

所以,在刘备自己一共只有七千骑兵的情况下,分出四千匹战马给赵云,已经是极限了。也多亏了江夏郡那边攻坚不太用得到骑兵,关羽和甘宁太史慈都没怎么带。

赵云也知道光靠两千精兵,未必控制得住整個下邳郡的局势,所以这只是第一波的先头部队,要确保先把陈登保护起来。

后续的步军可以坐战船沿着泗水逆流而上,慢慢接收,骑兵只是先抢占住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