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挽袖吟>历史军事>舍弟诸葛亮> 第261章 王朗能走的退路,孙家为何不能走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261章 王朗能走的退路,孙家为何不能走(1 / 2)

一场大规模歼灭敌军有生力量的决战之后,往往伴随着一波摧枯拉朽的攻占进取、跑马圈地,此自然之理也。

孙策在江阴水战中损兵两万,战后防线处处是漏洞,被诸葛瑾和关羽顺势推掉几个县、卡住几个咽喉节点,也很合理。

丹徒之战只是这一系列战线变动的缩影,并不是周瑜无能,而是实在无解,这种局面换谁当守将也不好使。

关羽军最终在五月二十三这天,彻底攻占了丹徒县,随后又花了两三天肃清城内零星残敌、迫降俘虏、恢复秩序。

另一边,从芜湖进攻牛渚的鲁肃,也用了差不多的手段,牛刀小试,最终在五月底拿下了牛渚。

一言以蔽之,就是攻心为上,攻城为下,半靠威吓,半靠用计放烟雾弹。

最后围三缺一虚张声势攻几天,牛渚城内的守军就误判了形势,觉得事不可为、再不走有可能被围歼,仓惶从牛渚北门突围撤往秣陵。

因为攻取牛渚的过程和套路,与丹徒县易手的剧情过于相似,具体细节也就不必再赘述一次了。

这也是鲁肃投靠刘备阵营后,首次在战场上建立军功。他这个车骑将军府主簿,也能靠着这点功劳顺势升一升,再加一点副郡级的地方职务。

目前,刘备的车骑将军幕府里,长史是诸葛亮,参军是庞统,主簿是鲁肃。诸葛亮和庞统都还有郡级的地方职务,鲁肃原本只干过县级的地方职务。

……

丹徒和牛渚这两個扼住秣陵咽喉的节点拿下后,关羽军在江东战场的态势就非常完美了。

进入六月份后,整个六月上旬和中旬,关羽都选择了步步为营、稳步推进。

从牛渚往东北方向择山险之地再立两座营寨,和牛渚县成掎角之势。另一边也从丹徒县往句容方向立营、掐断要道。然后高垒深沟,以为围困久计。

孙策军新败之下,也无力组织任何反扑,只是把兵力渐渐往秣陵收缩,调养伤兵、恢复士气、坚壁清野。

可惜如今江南种的还是单季稻,孙策军治下地盘也还没学会插秧移栽法,农作物在大田里的生长周期极长,水稻要到八月过半乃至九月初,才能全部收割。

如今才六月中,孙策当然没有办法在笼城死守时破坏城外的农田,他也不想破坏。

毕竟距离秋收还有两三个月,孙策也在幻想着两三个月里或许能有转机、自己缓过气来之后还能翻盘。要是现在就坚壁清野得如此彻底、把没成熟的庄稼毁掉,到时候可能反而导致自己饿肚子。

所以孙策军的坚壁清野,主要停留在搜集民间存粮、连带秣陵周边百姓撤回城内。那些离城远的顾不上的田地,哪怕还没成熟,也先丢给关羽和太史慈的军屯客去接着种了。

如果九月份的时候孙策没能发起反击,那么这些粮食就真便宜了关羽了。如果到时候可以发起反击,那就当是关羽的军屯客帮孙策军义务劳动了三个月,这很公平。

这一番坚壁清野收缩兵力之后,孙策从毗陵撤回的主力战兵,就有超过一万五千人。

加上秣陵原本就有大几千的常备精兵,以及周瑜从丹徒撤下来的少数部队,还有牛渚撤下来的部队。秣陵城内的主力战兵人数,一度达到了两万三四千之多。

秣陵城内,还集结了近二十万人口,很多都是丹阳郡周边其他小县被坚壁清野撤回来的,包括牛渚和丹徒县的一部分人口。

孙策军在其他后方各要冲节点,如毗陵、吴县、乌程、钱唐、山阴,加起来还有近万人的战兵,以及临时可以征发两三倍于此数目的乡勇、民兵。

这样的兵力构成,能够确保关羽无论集中兵力攻打哪一侧,都无法快速推进取得战果,战线也就彻底僵持住了。

对于孙策军的这些收缩,关羽和诸葛瑾其实有机会阻挠,但诸葛瑾劝阻了关羽,让他别阻挠,就任由孙策收拢迁移人口——反正秣陵城内的存粮就那么多,被迁走的人口随身携带的行粮,也吃不了几个月。

等到九月份之后,这些人口对孙策而言就是纯亏粮食的存在,每一个人都会变成一张嗷嗷待哺的嘴,孙策不嫌嘴多就暂时拿去好了,等他覆灭后还会还回来的。

……

秣陵城内的时间,转眼来到了六月下旬。

经过上中旬的收缩,双方的战线已经进入了冻结阶段,该高垒深沟的都已经高垒深沟,如今谁再想改变战场态势,要付出的代价就会比对方大得多。

孙策本人在养了将近一个月伤后,伤口表面终于彻底愈合。

其余此前江阴水战负伤的将领,也大多恢复了。黄盖已经痊愈,周泰伤势重些,医官诊断后认为还需要再养至少两个月。

孙策伤愈后,重新开始坚持亲自巡城、整顿防务。

这天已是六月二十二,是孙策痊愈后第一次巡城。因为刚刚才好的缘故,身体还有些虚弱,只是巡视了一下城北和城东,就已经气喘吁吁,微微冒虚汗。

周瑜跟着他一起巡视防务,来到东门城楼时,趁着歇息的工夫,周瑜就劝他收一收汗,喝点热水,然后把甲胄卸了——刚刚运动完很热的时候,是不能直接卸甲的,容易得“卸甲风”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