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挽袖吟>历史军事>抗清> 第八十六章 再战于大海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八十六章 再战于大海(1 / 2)

清军排桩防线缺口处,相继赶来的左右二营官兵正在“抢渡”。

左营指挥马昌元奉命支援正在追杀清军溃兵的前营两哨,右营指挥张天望则率所部加强木垒防御。

一攻一守。

与此同时,数百明军将士如同工蚁般不断挥斧落斧。

严寒之下,伐砍木桩的将士却是挥汗如雨。

不少人的背上已经湿透。

寒风一吹,寒气逼人。

冷热交加,这一战过去不知多少人要染风寒。

却是谁也顾不上。

“弟兄们再加把劲,鸟木头快没了!”

帽子扔在一边顶着个光头的徐霖不住为部下打着气。

自被俘反正参加明军以来,这个前绿营“连长”表现出来的战斗意志和对敌精神让人刮目相看。

不少明军将士在得知这位徐哨官几天前还是绿营后,惊的都合不拢嘴。

没有了清军干扰,数百官兵齐心协力下,长数十丈,纵深十余丈的梅花桩防线已被明军生生削掉三分之二。

余下最多半个时辰就能拔掉。

届时形成的缺口足够后续军民快速通过。

王五同张天望兄弟上了半山腰处的木垒,从此处向东方看去,依旧丛山峻岭,难得有一二平坦之处。

视线内,田文、瞎子同后续赶到的左营官兵,正在与从陈家堡增援来的绿营兵鏖战。

王五不怎么担心战况,因为明军人数暂时占了上风,占了兵力优势,只要将那支数百人的清军援兵击退即可。

其余各处清军闻讯赶来至少要半個时辰左右。

有这个时间,明军的后续人马也能赶到。

即便两方兵力相当,王五也有信心取胜。

因为湖广绿营早在两年前就被明军打破了胆、丧了魂、抽了筋,不到万不得已根本不敢与明军野战!

否则也不会动员十几万人修出条一百多里长的排桩防线出来。

那个被王五当“蛊虫”养的牛副将就是最好的证明。

因没捉到俘虏,尚不清楚负责此地防线的清军主将于大海主营在哪。

于部又究竟有多少营兵。

眼下形势也容不得王五一一去想,让张天望兄弟安排人手加强木垒防御,确保这个大军东进的突出部牢牢控制在手后,急忙下去迎接靖国公袁宗第。

袁宗第是同几位总兵官骑马带亲兵先过来的,韩王和安东王他们尚在后面。

到了之后这位老帅便被眼前残酷景象看得一怔,却没有同王五半句废话,直接取出地图告诉王五,从此地冲出去一直向东走,约三天就能抵达虎帅根据地茅麓山西南侧的碑亭寨。

“碑亭寨?”

王五有些不解这个地名。

随袁宗第一起来的总兵王一甲解释说碑亭寨原叫涧沟。

永历九年部院毛登寿奉皇帝之命来兴山封虎帅为临国公,并在涧沟立“圣帝行宫之碑”,涧沟遂更名为碑亭。

又道:“此碑除表彰虎帅带领军民抗清的功绩外,还将虎帅帐下一百余将领姓名都刻在碑上。”

王五心道原来是这样,正要同袁宗第商量东进之事,马昌元派人急报说又有大股绿营兵杀来,请速派人马支援。

“来的这么快?”

王五一惊,赶紧同袁宗第等上木垒查看。

拿着袁宗第递来的千里镜,便见果有一支清军从西北方向赶了过来。

具体人数不清楚,但应该很多,否则马昌元不会派人求援。

带兵的清将是谁也不知。

袁宗第分析极有可能是清军主将,也就是那个当了叛徒的大明郑国公于大海亲自带兵过来了。

若是于大海亲自带兵,其部绿营兵怕不会轻易崩溃,也不会轻易让明军从他们防线通过。

毕竟刚刚被清廷抬旗的于大海不仅治下极严,求功之心也是急切。

真让巫山明军残部从他防线冲过去,他怕是没脸同清廷解释。

“兵来将挡,水来土淹,不管是不是于大海,末将带人去会会他们!”

稍稍恢复了些体力的王五等不及袁宗第部上来,也没法等刘亨的后营,因为万一马昌元同田文、瞎子他们撑不住退了下来,事情就麻烦了!

眼下明军能够拧成一股绳,除了宁死不降的意志外,就是接连几场胜利带来的信心。

这个信心一旦被清军再次削弱,于这支刚刚燃起斗志的残军而言,无疑灾难性后果。

“耀武,”

老帅当然知道兵贵神速的道理,却有些担心王五是否还能再战。

毕竟这孩子已经率部厮杀了一个时辰。

王五没说话,只将手中早被鲜血染红的大斧朝这位老帅亮了亮。

佩在腰间的闯王刀却是不曾出鞘过。

“袁帅,末将同耀武兄弟一起去!”

王一甲也请缨出战。

“好!”

袁宗第也不啰嗦,当下让王一甲带自己的亲兵队同王五一起御敌,又命人催促后续队伍加快行军速度。

“天放兄弟跟我去!”

王五现在能调动的兵只有张天望的右营,当下由张天放领两哨兵随他去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