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挽袖吟>历史军事>抗清> 第一百五十七章 我非降大清,我降鳌拜也!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一百五十七章 我非降大清,我降鳌拜也!(1 / 2)

家兄是鳌拜!

言简意赅。

穆里玛什么意思呢?

就是希望王五能正视他兄长是鳌拜这个事实,然后大家坐下来谈一谈收编问题。

前番恩怨情仇一概揭过不提,从此历史翻开新篇章。

具体条件为仿明晋王李定国子李嗣兴例,除王五所部集体改编为汉军镶黄旗,实给六个牛录编制外,王五本人另授汉军镶黄旗都统,给一等子爵俸禄。

当初李嗣兴是被清廷授予的汉军镶白旗都统一职,所部也只给了三个牛录编制。

也就是说王五只要同意这個条件,他立时就从大明湖广记名总兵摇身一跃为大清八旗实任都统。

大概上校旅长晋级为中将师团长的意思。

待遇不可谓不优厚,也不可谓不诚意了。

的确是能变现的。

因为,人穆里玛的家兄是鳌拜。

鳌拜是什么?

鳌拜就是大清。

至少眼下是。

王五这边虽跟张长庚开了一省地盘要求,但那属于狮子大开口,明眼人都知道是漫天开价。

因为明军撑死也不过万人左右,且还被分成了两支。

一支被清军重兵困在茅麓山死地,注定等死的结局;

一支靠着“投机取巧”暂时打开局面,看着是有了优势,实际还是水中镜月,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。

因为信息差导致的时间漏洞正在快速消失!

清廷真不顾一切往死里剿你,拿什么妄想一省之地?

正面战场,王五没有任何取胜优势。

武昌、荆州加起来也不过两三千披甲人,兵力的巨大悬殊注定他只能利用局势破局,而不是主导局势破局。

要是吴三桂这个老乌龟还是不肯起兵,甚至让四川绿营继续往死里剿明军,为了保全茅麓山最后的抗清火种,王五只能妥协。

底线是要求清廷将夔东地区的兴山、竹山等五六个县交由明军“自治”,也就是由三位老帅继续掌管同清军暂时停战,但不接受清廷统治,更不会剃发易服。

这个要求看着不现实,实际却是非常好操作。

就是将现在的小包围圈放大一些,明面上清军仍是围剿,但战争烈度却可以人为降低。

上上下下都能交待。

毕竟打仗不是一朝半夕就能决出胜负的。

夔东这地清军已经剿了三年,再剿个三年也不是不行。

而王五本人及所带领的这支偏师将接受清廷改编,以此换取茅麓山的暂时安全。

倒不怕清廷秋后算账,一是清廷有“联顺抗吴”的需求在。

不管吴三桂现在反还是不反,他都已经跃过明军余部成为清廷眼中最大的敌人。

二是王五手里有人质。

除了穆里玛这帮满洲高级俘虏,根据地那边还抓了两千多满洲八旗子弟。

图尔格让王五千万不能再放人,实际就是在提醒王五只要有这些俘虏在手,不管你是真心归顺大清还是假意归顺,都不必担心清廷会对你下黑手。

当然,这其中也有图尔格自己的私心在,但与王五的利益并不冲突。

只要能拖到小麻子亲政弄死鳌拜、逼反吴三桂,汉室复兴的机会才会真正降临。

且是真正的大势。

武昌城中居民对明军到来的冷漠反应,明白无误的告诉王五及其手下——眼下明军对百姓已经没有任何号召力。

没有百姓的支持,叫王五怎么打下去。

湖广地区可能还有民乱能够让他利用,其它地方清廷统治却是根深蒂固了。

所以除了想尽一切办法拖延等待,迟滞大陆最后抗清力量的覆没时间,王五没有别的路走。

茅麓山那边才是他这支偏师真正的根!

如果说王五是风筝,那茅麓山就是那根线。

断不得!

不管是清廷还是吴三桂,弄死茅麓山的这点明军都跟捏蚂蚁似的。

要不是穆里玛这个蠢货让王五抓住机会突了出来,明军这边连讨价还价的本钱也没有。

问题是穆里玛怎么突然开窍了,先前不是一幅要杀要剐你随便的死样子么。

这是路上叫人洗了脑,连杀子之仇都不报了?

还真是洗了脑。

不过不是被人洗了脑,而是穆里玛自个给自个洗了脑。

当人求死不得被迫冷静下来后,看待问题的角度就会不一样,思考也会复杂多样,不再是先前的单一极端。

跟着明军一路过来,穆里玛意识到一个问题。

那就是如果他一开始就战死的话,或许会让他本人保留一丝悲壮色彩,不致太影响其兄乃至整个家族。

毕竟大将军父子都阵亡了,八旗上下除了埋怨几句还能做什么?

但他活着且被明军俘虏这件事随着时间推移,不仅会让八旗上下将他穆里玛恨之入骨,也会给他的兄长鳌拜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。

甚至于会动摇他们瓜尔佳家族对朝堂的掌控。

自古,权臣都不得好死。

鳌拜在朝中树敌太多,政敌们一定会利用穆里玛兵败一事攻击鳌拜,这个基本可以肯定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