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挽袖吟>历史军事>抗清> 第二百章 狡诈之辈不足信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二百章 狡诈之辈不足信(1 / 2)

“父王,兵法上常说天时、地利、人和。明韩王宣示天下正衣冠、复燕京者为中国共主,有此法统大义,父王再不虑名不正、言不顺,此天时也。地利者,明将以荆州密投父王,可令四川兵马长驱直入,先取荆州再占武昌,以为北伐根基

而父王麾下兵强食足,上下一心,就是最大人和。得此三点,虽处千里平原,可以兴邦;失此三点,虽有山河之固,也可以亡国。”

胡国柱作为女婿,自是希望岳父能更进一步的,尤其是眼下有这么好的机会,若不加以利用未免太过遗憾。

其说话文绉绉,不像武将更像秀才。

也确是如此,顺治十一年胡国柱曾参加顺天乡试考中举人,是吴三桂麾下诸多猛将中与众不同的一位。

颇似儒将。

“父王麾下精兵十余万,又有云南、贵州两省为基业,若父王响应韩王起兵北伐,天下复明之士必响应父王,而那满洲兵已非二十年前所谓大兵,一群纨绔不知兵事的子弟如何是我强兵对手,以小婿看最多一年燕京便能克复!”

说到激动处,胡国柱有些书生意气。

“王爷,自古争天下有无立足之地至关重要,昔年汉高祖刘邦以关中为根本,遂能北出燕、赵,东略齐、鲁,逐鹿中原,灭项羽而统一天下;

唐高祖李渊父子据有太原、河东为根本,西取长安,然后东出潼关,与王世充争夺东都,收取中原而次第统一全国;

明太祖朱元璋先据南京为根本,西灭陈友谅,东灭方国珍、张士诚,然后出师北伐,驱逐蒙元”

方光琛则进一步指出自古凡以马上得天下者,必先择一立足地,可战可守,财赋兵马有所出才行。

“然清廷虽令王爷永镇云南并管贵州,可云贵之地经二十年兵灾,早就贫瘠不堪,难以为根本之地,王爷若真想做一富家翁,那献廷便不多言。

王爷若有争雄之心,便当利用明室果断以复明号令天下,纵是不能克复燕京也当收取东南财赋重地,以为长久支撑。否则,困守云贵,纵是王爷再如何励志积蓄,将来也势必被钱粮人口远多于我们的清廷所制。”

上次郑蛟麟密奏欲趁满洲兵败就此反清,吴三桂曾问过方光琛的意思,但方反对以复明为旗号行事,因为将来会有项羽故事麻烦。

但现在既有明朝唯一亲藩韩王谕告天下正衣冠、复燕京即可承继明室法统,又有明军联合,方光琛认为复明时机已经到来。

吴三桂眉头深锁,心中着实踌躇。

此时却传来声音道:“父王万万不可起兵!所谓不谋全局者,不足以谋一域;不谋万世者,不足以谋一时,此时起兵必大祸临头!”

却是闻讯赶到的吴三桂大女婿夏国相。

胡国柱见连襟反对起兵,不由问道:“为何不能起兵?”

“力气不足也!”

夏国相上前给岳父行过礼后,与胡国柱说道眼下他们能支配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都不及清廷,而战争讲的是全局观,非奇兵险招一时便宜便能成事的。

起兵之后,除云南、贵州、四川三省外,吴军最多能拿下湖广、广西外加西北部分地区,而这些地方都是贫穷之地,根本不足以负担平清战事所需。

“不能速战速决必陷入长期僵侍,云贵之地可用人力有两百万?四川残破荒无人烟,根本无法提供钱粮人力。就算能提供钱粮,西南之地山高地险,交通不便,如何运输?”

夏国相言当初清廷是以举国之力挥师西南,不计代价征用民力这才保障前线大军所需。

而以云贵起兵灭清,哪里有举国之力可用。

故而应当继续隐忍,暗中积蓄足够力量之后再行起兵。

胡国柱不服气,认为可联络平南、靖南二藩。

“二藩皆为汉军,将来清廷若要削藩,岂会只削我平西一家!尚可喜在广东富甲天下,只要他愿意响应,财力方面当得缓解”

不待连襟说完,夏国相就打断了他,“尚可喜老奸巨滑,如何肯与我们联手!”

其提醒胡国柱早在八年前,就是顺治十二年尚可喜就上疏以“痰疾时作”请求归老辽东,结果被顺治以“全粤未定”挽留。

也就是说尚可喜那个老狐狸根本不可能起兵造反,甚至会是第一个带头响应朝廷削藩的。

这让胡国柱不禁一滞,却道靖南王耿继茂肯定会响应。

因为他爹耿仲明当年因私藏逃人畏罪自杀,所以清廷与耿继茂是有“杀父之仇”的。

“杀父之仇又如何?”

夏国相摇了摇头,“尚可喜全家都被清兵所杀,他不还是大清的平南王?”

尚可喜拥广东,耿继茂拥福建,二藩若肯响应声势肯定大壮,钱粮方面也能予以支持,问题是这二藩对清廷都是极为顺服,如何会响应云贵。

“只怕到时候两家倒是帮他清廷对付我们。”

夏国相是主张反清的,但不主张现在就反,原因便在这里。

胡国柱被连襟说的有些郁闷,闷声道:“现在起兵有荆州可用。”

“拿下武昌又能如何?真要北伐就得入河南,可我们有骑兵吗?没有骑兵如何对抗八旗?”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